Artlib线上展览 | 观水·悟道——中国传统绘画中的“水文化”
云看展
前 言
老子曰“上善若水”,最高境界的善就如同水一样。水,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;水,静而能映物,动而能变化;水,看似柔,却能克刚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”思想家把水看做是真善美的象征,是哲学的本寓,是道德的载体,是智慧的展现。水的诸多美德值得人类虚心地学习与感悟。
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《画山水序》中,宗炳提出“山水以形媚道,而仁者乐”。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。惊涛骇浪、一落千丈、小桥流水人家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给画家带来不一样的情感表达。笔墨是有血肉和生命的,是喜怒哀乐的释怀方式。观水是水,观水不是水,观水还是水,是举一反三中的不断升华。
本次展览选取“水”相关的绘画作品,分为四个部分:“水之形”、“水之用”、“水之乐”、“水之境”,递进阐释“观水,以悟道”。在享受中国绘画魅力的饕餮盛宴的同时,启迪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水文化与水哲学。壹
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浸透着古今“智者”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。面对山水形胜,历代圣贤留有许多以水为表现主题的作品。如南宋马远的《水图》,元颜辉《波图》等作品。水的形态或波涛汹涌、或细波微澜、或惊涛拍岸、或涓涓细流……观水之形、观水之势从中体会传统绘画中线条的语言及魅力。势中取意,落墨写心。
宋代 李嵩 月夜看潮图页
绢本设色 22.3cmx22cm
台北故宫博物院
此幅《月夜看潮图》,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(今浙江杭州)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。高悬的明月下,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;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,隐约可见有人穿梭、呼指着。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、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,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、月影银涛,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。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,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,也写出了苏轼“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”的诗情,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。
明代 文伯仁 四万山水图-万顷晴波
纸本墨笔 48X123cm 东京国立博物馆
《四万山水图》是文伯仁于嘉靖三十年(一五五一年),为著名收藏家顾从义(洳和)画的四季山水图。四幅分别以『万竿烟雨』、『万壑松风』、『万顷晴波』、『万山飞雪』为题表现四季景色,故取其画题中共有的『万』字称为『四万山水图』。董其昌在画上题记认为此幅是仿赵孟頫笔墨而绘之。
《万顷晴波》为秋日之景,远处山峰耸立,湖面广阔,略起波纹,空中数只大雁成人字形飞去;近处岸边芦苇丛生,一文人坐船喝茶吹笛,悠然自得。整幅图设色典雅,意境清幽。
此图取材于唐人小说《柳毅传》中“柳毅传书”的情节,描述洞庭龙王之女饱受丈夫虐待,在泾河岸边牧羊,秀才柳毅偶遇龙女,仗义为之传书,终使龙女得救的故事。作者选取柳毅下马揖见、龙王率众侍从出门迎请的一瞬,大不盈尺的画面充满了情节性和戏剧性。
龙王宫阙上下翻腾起伏的海浪交代出与凡间迥异的环境,柳毅的平静与龙王的恭谨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态,而画面上端的一片空白,迷濛苍茫,似云似雾,延展了画意,营造了意境。宫阙的描绘虽然用直尺界笔,但造型简括准确,线条粗放有力,异于元代流行的工谨精细的白描建筑画之风。
贰
水,作为自然的元素,生命的依托,以它天然的联系,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。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,举凡“水利灌溉、河防疏泛”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。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以来,勤劳、勇敢、智慧,发明了许多水利工具,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,并且至今仍发挥着作用。绘画作品中也不乏如“龙骨车”及 “京杭大运河”等水利工程的作品。观水之用,体悟自然,利用自然,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。
宋代 佚名 卫贤(传)无款闸口盘车图卷
绢本设色 53.3cm x 119.2cm
上海博物馆《闸口盘车图》画河旁闸口一座磨面作坊。画面左中部位是安置水磨的堂屋,堂屋两端各置望亭一座。台基前面是河道,河面上有两艘运粮引渡的蓬船。对河是坡道,木桥横亘在画面下方。坡上有六辆独轮车、太平车,或载粮前行,或息置路旁。坡道左向傍山脚逶迤而隐,右首有酒楼一所,门上悬木牌,上标“新酒”两字。门前扎有彩楼,高逾丈。楼中悬一布旌,书有“酒”字。全面描绘了四十五个人物的活动,劳动着的“民夫”人数最多:有磨面、筛面、扛粮、扬簸、净淘、挑水、引渡、赶车等各种不同的分工作业。在左边上角的望亭里,有戴硬脚幞头、着圆领袍衫装束的官吏和侍从五人,正在履行职守。再现了当时汴京的官营水磨作坊的情况。
宋代 郭忠恕(传) 柳龙骨车图页
绢本设色 24.5cm×26.8cm
东京国立博物馆
该图收录于日本《笔耕园》唐绘手鉴中,从画面上看,在三颗柳树的下面有一头牛正在绕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,木轮的外围有齿,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。
在牛身后,一青年男子正在挥鞭驱牛。在木轮上方,还放置有一盛具,似是盛牛饲料的用具。此画较写实地描绘了龙骨车的构造,展现了古时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。
宋代 李嵩 龙骨车图页
绢本浅设色 25.6cmx26.4cm
画面中间描绘的是我国传统的农具”牛转翻车”,翻车是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,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,故名“龙骨水车”。画中一孩童骑在牛背上手挥鞭驱牛,小牛犊在不远处俯身吃草。这幅画作对龙骨车的描绘非常精准、写实,特别是对叶板的描绘更逼真。
元代 盛懋 三峡瞿塘图页
绢本设色 79cmx69cm图绘一艘大船正穿过窄水区,此时波涛汹涌,水流湍急;两岸峭壁陡立,山势险峻延绵,山崖处树木丛生,郁郁葱葱;远处一小山凸出水面,后面隐约的山峰迭起。三峡的波澜壮阔,人们驾驭船只的沉着冷静,形成这一幅生动壮观图页。
清代 徐扬 乾隆南巡图(卷六)-驻跸姑苏绢本设色 68.8cmx1994cm 1770年
大都会艺术博物馆
《乾隆南巡图》是描绘乾隆十六年(1751)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。这次南巡往返112天,行程5800余里。图卷由宫廷画师徐扬奉命以“御制诗意为图”,共12卷,分别是:启跸京师、过德州、渡黄河、阅视黄淮河工、金山放舟至焦山、驻跸姑苏、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、驻跸杭州、绍兴祭大禹庙、江宁阅兵、顺州集离舟登陆、回銮紫禁城。卷六——驻跸姑苏,全图以中国画传统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南北城乡的风情世态,黄河、淮河、运河、长江,西湖、南湖等锦绣河山的壮丽风貌,同时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,省方问俗、察吏安民、视察河工、检阅师旅、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,真实反映18世纪中叶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社会风貌,堪称绘画杰作。乾隆自二月十七日离金山,行经镇江府城、丹徒、丹阳、常州府城,到无锡县城,游秦氏寄畅园、惠山寺,于二月二十日御舟驻跸无锡县北望亭。二十一日,御舟启行,通过湖桥,进入苏州府长洲县界的南望亭镇,本卷即于此开始。
叁
人类祖先逐水草而居,江河湖泊正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最重要场所。
水之于我们,神圣、神秘、亲切、感激,同样充满危险与挑战。它的千变万化,人的千差万别,能在同样的场域碰撞出亿万种情愫。
水之于民,生存的必要空间,食物的主要来源,享渔之乐。
水之于宗室庙堂,天地人神交汇之所,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,享盛世之乐。
水之于文人墨客,自我精神栖息之地,寄情山水,消形隐遁,享空灵之乐。
水之乐,众乐之乐。
唐代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页
绢本设色 28.5cm x 29.7cm
北京故宫博物院
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,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。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,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。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,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,远景为青绿的山峦。画面中,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,生动有趣。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,灵动飘逸。
宋代 张择端 金明池争标图页
绢本设色 28.5cmx28.6cm
天津博物馆
金明池是北宋都城汴梁(今河南开封)西郊的著名御苑—琼林苑的一部分,是北宋四园之一。每年由皇帝赐令士大夫、庶民于此共赏龙舟争标。此图描绘的正是金明池龙舟争标的场景。楼台亭榭、桥梁、龙舟小艇及众多人物汇聚图上,虽然人小如蚁,但仔细观察,比例恰当,姿态各异神情生动,颇具艺术魅力。《宋史》及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有关于金明池争标的记载,恰与此图描绘的景象相吻合。此图界画严整,笔触细致。
宋代 李嵩 名绘集珍册-李嵩水殿招凉
绢本设色 24.5cmx25.4cm
台北故宫博物院
重檐十字脊歇山顶,屋顶脊饰、瓦陇、斗栱、椽檐、山花面绘法极细腻。屋檐下方阑额上安补间铺作,当心间用两朵,次间各用一朵,完全符合宋代木匠建屋的技术规则。水殿下部自地面立永定柱,上施平坐,铺设地板,并置钩栏。建在池沼上廊桥,下用地袱,袱上立排叉柱,为研究宋代木桥、水闸宝贵资料。此图应是木工出身南宋院画家李嵩(约活动于1190年─1264年)所作。
肆
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无不将水与人性、品德相关联。中国画强调意象表达,如梅兰竹菊象征四君子,水之境,水如镜,是古代圣贤内观和自修的一面镜子。观水,以悟道。
以大面积空白表现水天茫茫,而以江上垂钓人执竿凝神的动态描写反衬四寂无人的空阔之感。以少许笔墨造无限空间是马远绘画的一大特色,给欣赏者留下自由想像的余地。笔法简练而意趣浓厚。
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方式,而采用角隅式取景布势,时人誉为“马一角”。对后代山水画发展有深远影响。
宋代 李嵩 赤壁图页
绢本设色 25cmx26.2cm
纳尔逊艺术博物馆
李嵩《赤壁图》用江水的汹涌澎湃衬托人物的泰然自若与峭壁礁石的坚实稳固;用近水的回旋激荡衬托远水的平缓宁静;用江水的苍茫浩瀚衬托人物的渺小。这种对比,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波澜壮阔、烟波飘渺,而“我”虽渺小,但仍怡然自得的审美意境。亦通过江水的动与险突出人物的静与稳,从中可看出画家欲要表达的、符合原赋内容的宁静、旷达的心态。作者在小幅团扇画面的景致中将空灵、虚静的内涵凸显出来,从而达到了“致广大”。
宋代 佚名 赤壁图页
绢本设色 21cmx21.5cm
北京故宫博物院局部
此画描绘的是苏轼携友泛舟夜游赤壁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秋高气爽、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。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此画是宋人仿李嵩《赤壁图》页所作,不同的是此画以石青、石绿为主色调。
宋代 夏圭 临流抚琴图页
绢本设色 25.5cmx26cm
北京故宫博物院
图中绘一高士临流而坐,气象萧疏,意境深远。夏圭师法李唐,为南宋院体画的代表,强调写实,注重形象的刻画。与马远的画法相比,夏圭更善于用水。墨笔急扫之后,迅速以水笔接染,笔墨衔接自然,一气呵成。由于墨与水的使用恰到好处,使得整幅画面颜色透亮,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。
观展答题赢奖品
新浪微博:@弘雅书房
Artlib宋代美学文创笔记本
不管是用来记录生活,
还是随意涂鸦,
总有值得记录的时刻。
[ 文/编 《弘雅书房》
编辑部:乐诗 ]
投稿邮箱:linjq@artlib.cn
官方网站:www.artlib.cn
合作请加微信:qinruyi9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