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其他

Artlib线上展览 | 观水·悟道——中国传统绘画中的“水文化”

乐诗 弘雅书房 2021-06-23
目前,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牺牲之下,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,但在国际上疫情依旧在肆虐。为了大众的安全,美术馆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依然处于关闭状态,弘雅书房(Artlib《世界艺术鉴赏库》)为满足大家艺术欣赏的需求,将持续推出重磅线上展览并免费开放Artlib《世界艺术鉴赏库》(www.artlib.cn)至四月底。
为了让大家在欣赏艺术、涨知识之余,能够进一步参与互动,我们会经常举行“观展答题赢奖品”的互动活动。本次展览的答题活动彩蛋在文末,希望大家踊跃参加!有惊喜哦!


云看展




点击下方链接 即可云看展~山水之乐——走进齐白石的山水世界云游·净土——敦煌藏经洞绘画珍品展豪放派鼻祖——苏轼墨迹碑拓精品展荷兰黄金时代名作展日常生活的赞歌——欧洲17、18世纪风俗画花丛中的奥菲利娅——象征主义绘画作品展
本期主题
观水·悟道——中国传统绘画中的“水文化”

前 言

老子曰“上善若水”,最高境界的善就如同水一样。水,滋养万物而从不争夺;水,静而能映物,动而能变化;水,看似柔,却能克刚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”思想家把水看做是真善美的象征,是哲学的本寓,是道德的载体,是智慧的展现。水的诸多美德值得人类虚心地学习与感悟。

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《画山水序》中,宗炳提出“山水以形媚道,而仁者乐”。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。惊涛骇浪、一落千丈、小桥流水人家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给画家带来不一样的情感表达。笔墨是有血肉和生命的,是喜怒哀乐的释怀方式。观水是水,观水不是水,观水还是水,是举一反三中的不断升华。

本次展览选取“水”相关的绘画作品,分为四个部分:“水之形”“水之用”“水之乐”“水之境”,递进阐释“观水,以悟道”。在享受中国绘画魅力的饕餮盛宴的同时,启迪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水文化与水哲学。
 





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浸透着古今“智者”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。面对山水形胜,历代圣贤留有许多以水为表现主题的作品。如南宋马远的《水图》,元颜辉《波图》等作品。水的形态或波涛汹涌、或细波微澜、或惊涛拍岸、或涓涓细流……观水之形、观水之势从中体会传统绘画中线条的语言及魅力。势中取意,落墨写心。


<<滑动查看
水图卷(画芯)
宋代  马远  绢本墨笔
26.8cmx41.6cmx12  北京故宫博物院

《水图》共有十二段。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,其余图名分别是:“洞庭风细”、“层波叠浪”、“寒塘清浅”、“长江万顷”、“黄河逆流”、“秋水回波”、“云生沧海”、“湖光潋滟”、“云舒浪卷”、“晓日烘山”、“细浪漂漂”。这十二段作品,专门画水,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,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,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,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。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,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,都令人惊叹不已。

水图卷-洞庭风细
局部

“洞庭风细”,波浪如鳞,不激不怒,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,彷佛觉得微风习习,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,使人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。

水图卷-层波叠浪
局部

“层波叠浪”是以颤抖的笔法,描写浪涛的起落,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。那汹涌澎湃的气势,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。

水图卷-湖光潋滟

“湖光潋滟”中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,画出水波的跳动,浪峰无规则的排列,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,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,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,不由得想起“湖光潋滟晴偏好”的杭州西湖景象来。

水图卷-云舒浪卷

“云舒浪卷”一幅,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。画家以凝涩的笔触,画出一个浪头,它彷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,天空中黑云滚动,与水相接,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。画面虽小,而气魄宏大壮观。其它各幅,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,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。



宋代  李嵩  月夜看潮图页

绢本设色  22.3cmx22cm

台北故宫博物院


此幅《月夜看潮图》,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(今浙江杭州)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。高悬的明月下,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;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,隐约可见有人穿梭、呼指着。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、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,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、月影银涛,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。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,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,也写出了苏轼“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”的诗情,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。


明代  文伯仁  四万山水图-万顷晴波

纸本墨笔  48X123cm  东京国立博物馆


《四万山水图》是文伯仁于嘉靖三十年(一五五一年),为著名收藏家顾从义(洳和)画的四季山水图。四幅分别以『万竿烟雨』、『万壑松风』、『万顷晴波』、『万山飞雪』为题表现四季景色,故取其画题中共有的『万』字称为『四万山水图』。董其昌在画上题记认为此幅是仿赵孟頫笔墨而绘之。


《万顷晴波》为秋日之景,远处山峰耸立,湖面广阔,略起波纹,空中数只大雁成人字形飞去;近处岸边芦苇丛生,一文人坐船喝茶吹笛,悠然自得。整幅图设色典雅,意境清幽。


元代  朱玉  龙宫水府图页绢本设色  45.6cmx43.3cm北京故宫博物院
此图取材于唐人小说《柳毅传》中“柳毅传书”的情节,描述洞庭龙王之女饱受丈夫虐待,在泾河岸边牧羊,秀才柳毅偶遇龙女,仗义为之传书,终使龙女得救的故事。作者选取柳毅下马揖见、龙王率众侍从出门迎请的一瞬,大不盈尺的画面充满了情节性和戏剧性。


龙王宫阙上下翻腾起伏的海浪交代出与凡间迥异的环境,柳毅的平静与龙王的恭谨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态,而画面上端的一片空白,迷濛苍茫,似云似雾,延展了画意,营造了意境。宫阙的描绘虽然用直尺界笔,但造型简括准确,线条粗放有力,异于元代流行的工谨精细的白描建筑画之风。
▼请横屏观看

宋代  赵芾  江山万里图卷(画芯)
纸本水墨  45.1cm x 992.5cm
北京故宫博物院

展开画卷,云遮雾掩,崇山连绵,数尺之后方现曲折的江岸,三两旅人沿路缓行,航船数只待客于山脚渡口。随之则是“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,继而孤岭突起,峰回路转,茅舍村屋,行旅往来。最后用茫茫无际的大海终结画面,水天一色,气势磅礴。拖尾上有明代钱维善、张宁、陆树声等人的诗跋。从图中的绘画技法不难看出,赵芾是师从宋代画家李唐,又广采博学,别具一格。山石用笔挺劲,先用淡墨勾皴,再以浓墨、重墨细绘局部轮廓,墨色的浓淡轻重相得益彰。对水的描绘占画面的比例颇大,同时也是此图的成功所在。波浪主要用淡墨勾出,复用淡墨染深,以现出惊涛穿空之势,可谓“前无古人”,堪称南宋绘画的杰作。

 


水,作为自然的元素,生命的依托,以它天然的联系,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。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,举凡“水利灌溉、河防疏泛”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。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以来,勤劳、勇敢、智慧,发明了许多水利工具,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,并且至今仍发挥着作用。绘画作品中也不乏如“龙骨车”及 “京杭大运河”等水利工程的作品。观水之用,体悟自然,利用自然,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。


宋代  佚名  卫贤(传)无款闸口盘车图卷

绢本设色  53.3cm x 119.2cm

上海博物馆

局部
《闸口盘车图》画河旁闸口一座磨面作坊。画面左中部位是安置水磨的堂屋,堂屋两端各置望亭一座。台基前面是河道,河面上有两艘运粮引渡的蓬船。对河是坡道,木桥横亘在画面下方。坡上有六辆独轮车、太平车,或载粮前行,或息置路旁。坡道左向傍山脚逶迤而隐,右首有酒楼一所,门上悬木牌,上标“新酒”两字。门前扎有彩楼,高逾丈。楼中悬一布旌,书有“酒”字。全面描绘了四十五个人物的活动,劳动着的“民夫”人数最多:有磨面、筛面、扛粮、扬簸、净淘、挑水、引渡、赶车等各种不同的分工作业。在左边上角的望亭里,有戴硬脚幞头、着圆领袍衫装束的官吏和侍从五人,正在履行职守。再现了当时汴京的官营水磨作坊的情况。



宋代  郭忠恕(传) 柳龙骨车图页

绢本设色  24.5cm×26.8cm

东京国立博物馆


该图收录于日本《笔耕园》唐绘手鉴中,从画面上看,在三颗柳树的下面有一头牛正在绕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,木轮的外围有齿,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。


在牛身后,一青年男子正在挥鞭驱牛。在木轮上方,还放置有一盛具,似是盛牛饲料的用具。此画较写实地描绘了龙骨车的构造,展现了古时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。

 


宋代  李嵩  龙骨车图页

绢本浅设色  25.6cmx26.4cm


画面中间描绘的是我国传统的农具”牛转翻车”,翻车是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,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,故名“龙骨水车”。画中一孩童骑在牛背上手挥鞭驱牛,小牛犊在不远处俯身吃草。这幅画作对龙骨车的描绘非常精准、写实,特别是对叶板的描绘更逼真。



元代  盛懋  三峡瞿塘图页

绢本设色  79cmx69cm

局部

图绘一艘大船正穿过窄水区,此时波涛汹涌,水流湍急;两岸峭壁陡立,山势险峻延绵,山崖处树木丛生,郁郁葱葱;远处一小山凸出水面,后面隐约的山峰迭起。三峡的波澜壮阔,人们驾驭船只的沉着冷静,形成这一幅生动壮观图页。

<<滑动查看清代  焦秉贞  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绢本设色  58.5cm×544cm北京故宫博物院《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》为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,绘康熙携众大臣南巡时的一路景色及风土人情。此卷用笔谨严,仍法古人屋宇桥梁界画,略仿赵千里,树石山水力摹仇十州,而其布置远近大小则参西法,描写精细,设色工妙,曲尽姿致,不遗纤毫,与曾奉诏所画耕织图,并为一代绝作。▼向下滑动,横屏观看
清代  徐扬  乾隆南巡图(卷六)-驻跸姑苏绢本设色  68.8cmx1994cm  1770年
大都会艺术博物馆
《乾隆南巡图》是描绘乾隆十六年(1751)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。这次南巡往返112天,行程5800余里。图卷由宫廷画师徐扬奉命以“御制诗意为图”,共12卷,分别是:启跸京师、过德州、渡黄河、阅视黄淮河工、金山放舟至焦山、驻跸姑苏、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、驻跸杭州、绍兴祭大禹庙、江宁阅兵、顺州集离舟登陆、回銮紫禁城。卷六——驻跸姑苏,全图以中国画传统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南北城乡的风情世态,黄河、淮河、运河、长江,西湖、南湖等锦绣河山的壮丽风貌,同时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,省方问俗、察吏安民、视察河工、检阅师旅、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,真实反映18世纪中叶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社会风貌,堪称绘画杰作。乾隆自二月十七日离金山,行经镇江府城、丹徒、丹阳、常州府城,到无锡县城,游秦氏寄畅园、惠山寺,于二月二十日御舟驻跸无锡县北望亭。二十一日,御舟启行,通过湖桥,进入苏州府长洲县界的南望亭镇,本卷即于此开始。
 




人类祖先逐水草而居,江河湖泊正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最重要场所。

水之于我们,神圣、神秘、亲切、感激,同样充满危险与挑战。它的千变万化,人的千差万别,能在同样的场域碰撞出亿万种情愫。

水之于民,生存的必要空间,食物的主要来源,享渔之乐。

水之于宗室庙堂,天地人神交汇之所,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,享盛世之乐。

水之于文人墨客,自我精神栖息之地,寄情山水,消形隐遁,享空灵之乐。

水之乐,众乐之乐。




唐代  李昭道  龙舟竞渡图页

绢本设色  28.5cm x 29.7cm

北京故宫博物院


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,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。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,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。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,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,远景为青绿的山峦。画面中,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,生动有趣。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,灵动飘逸。


宋代  张择端  金明池争标图页

绢本设色  28.5cmx28.6cm

天津博物馆


金明池是北宋都城汴梁(今河南开封)西郊的著名御苑—琼林苑的一部分,是北宋四园之一。每年由皇帝赐令士大夫、庶民于此共赏龙舟争标。此图描绘的正是金明池龙舟争标的场景。楼台亭榭、桥梁、龙舟小艇及众多人物汇聚图上,虽然人小如蚁,但仔细观察,比例恰当,姿态各异神情生动,颇具艺术魅力。《宋史》及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有关于金明池争标的记载,恰与此图描绘的景象相吻合。此图界画严整,笔触细致。

<<滑动查看

宋代  马和之  小雅南有嘉鱼篇书画卷
绢本设色  27.cmx383cm
波士顿美术馆
局部

《诗经》作为儒家经典,一直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推崇,此卷以图画形式使诗歌的内容形象化,藉此宣传儒家礼教。高宗尝书《毛诗》三百篇命和之每篇画一图,汇成巨帙,惜仅成50余幅即去世,明时杭人有存其散佚者。所作笔墨沉稳,结构严谨,构思、意境、造型别开生面。
<<滑动查看
五代  赵幹  江行初雪图卷
绢本设色  25.9cm x 376.5cm
台北故宫博物院

《江行初雪图》是一幅山水人物并重的作品,展开画幅,首先卷首呈现一行南唐後主李煜苍古的题字:”江行初雪南唐学生赵幹状”。由这十一个字标明了这幅的画题与作者。全卷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。画面上天色清寒, 树木笼雾, 江岸小桥, 一片初白, 寒风萧瑟, 江水微泛, 一派天寒寂静之景。

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旅客
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旅客
咬牙坚持捕鱼的渔夫

江上渔夫不顾天寒地冻捕鱼, 而岸上骑驴者却畏缩不前, 人物神情描绘逼真生动, 渔人和旅人恰成绝妙对比。另外, 画中树石笔法老硬, 水纹用笔尖劲流利, 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, 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。此画一片天赖,意境高雅幽远。 
 


宋代  李嵩  名绘集珍册-李嵩水殿招凉

绢本设色  24.5cmx25.4cm

台北故宫博物院


重檐十字脊歇山顶,屋顶脊饰、瓦陇、斗栱、椽檐、山花面绘法极细腻。屋檐下方阑额上安补间铺作,当心间用两朵,次间各用一朵,完全符合宋代木匠建屋的技术规则。水殿下部自地面立永定柱,上施平坐,铺设地板,并置钩栏。建在池沼上廊桥,下用地袱,袱上立排叉柱,为研究宋代木桥、水闸宝贵资料。此图应是木工出身南宋院画家李嵩(约活动于1190年─1264年)所作。
 




庄子《逍遥游•水地篇》指出“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…….”水积不厚则无以浮大舟,风积不厚则无以展大翼。荀子说:“源清则清,源浊则浊。”清浊之分,在于本源,以水来指向了人的本性和修为。

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无不将水与人性、品德相关联。中国画强调意象表达,如梅兰竹菊象征四君子,水之境,水如镜,是古代圣贤内观和自修的一面镜子。观水,以悟道。




宋代  马远  寒江独钓图轴绢本浅设色  26.7cmx50.6cm东京国立博物馆
以大面积空白表现水天茫茫,而以江上垂钓人执竿凝神的动态描写反衬四寂无人的空阔之感。以少许笔墨造无限空间是马远绘画的一大特色,给欣赏者留下自由想像的余地。笔法简练而意趣浓厚。


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全景式构图方式,而采用角隅式取景布势,时人誉为“马一角”。对后代山水画发展有深远影响。
 


宋代  李嵩  赤壁图页

绢本设色  25cmx26.2cm

纳尔逊艺术博物馆


李嵩《赤壁图》用江水的汹涌澎湃衬托人物的泰然自若与峭壁礁石的坚实稳固;用近水的回旋激荡衬托远水的平缓宁静;用江水的苍茫浩瀚衬托人物的渺小。这种对比,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波澜壮阔、烟波飘渺,而“我”虽渺小,但仍怡然自得的审美意境。亦通过江水的动与险突出人物的静与稳,从中可看出画家欲要表达的、符合原赋内容的宁静、旷达的心态。作者在小幅团扇画面的景致中将空灵、虚静的内涵凸显出来,从而达到了“致广大”。
 


宋代  佚名  赤壁图页

绢本设色  21cmx21.5cm

北京故宫博物院

局部

此画描绘的是苏轼携友泛舟夜游赤壁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秋高气爽、月光如银的宁静夜晚极富诗情地融入于令人陶醉的画意之中。

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此画是宋人仿李嵩《赤壁图》页所作,不同的是此画以石青、石绿为主色调。





宋代  夏圭  临流抚琴图页

绢本设色  25.5cmx26cm

北京故宫博物院


图中绘一高士临流而坐,气象萧疏,意境深远。夏圭师法李唐,为南宋院体画的代表,强调写实,注重形象的刻画。与马远的画法相比,夏圭更善于用水。墨笔急扫之后,迅速以水笔接染,笔墨衔接自然,一气呵成。由于墨与水的使用恰到好处,使得整幅画面颜色透亮,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。

<<滑动查看
宋代  马和之  后赤壁图赵构书赋卷
绢本设色  26cmx340cm
北京故宫博物院

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名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,是《前赤壁赋》的姐妹篇。《前赤壁赋》主要写真景实情,《后赤壁赋》较多虚景幻境。马和之本卷未按照苏轼《后赤壁赋》原文次序描绘,而是妙造自如。
画面景象比较简练,却点出了主要情节。一叶扁舟随波飘荡,艄公挟橹观景,正是“放乎中流,听其所止而休焉”的情景。
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。天空明月高悬,一只仙鹤飞过。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,矶上杂树丛生,矶下水落石出。布局简远,景致清旷。


水文化元素构建于中国画,是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绘画的重要标志。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水有着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智慧等待我们发现。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石,故能成其高。”学习水的智慧,并不能一蹴而就,而是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,以小见大,逐渐积累,更需要在生活之中常怀一颗谦卑的心,用心去感受、去发现。


观展答题赢奖品



万众期待的“观展答题赢奖品”活动来啦!想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吗?想获得精美奖品吗?快来答题吧!
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线上答题微信公众号 : 弘雅书房
新浪微博:@弘雅书房

答题活动奖品
一等奖:5名(伊藤良品N99口罩一个+Artlib宋代美学文创笔记本一本)
二等奖:15名(Artlib宋代美学文创笔记本一本)

奖品长啥样?
话不多说,直接上图↓


Artlib宋代美学文创笔记本

不管是用来记录生活,

还是随意涂鸦,

总有值得记录的时刻。


团龙纹  内页

扫描内页的二维码
即可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

本次线上展览,文中的小图是不是依然无法让您大饱眼福?想要查看本次展览作品的高清图片,请移步“Artlib《世界艺术鉴赏库》”(https://www.artlib.cn/),十四万余幅中西方高清艺术作品图片等您来欣赏~


疫情期间,“Artlib《世界艺术鉴赏库》”将免费开放至4月30日,输入账号、密码(we2020)即可登录。


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↓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,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

[ 文/编  《弘雅书房》  

编辑部:乐诗 ]


投稿邮箱:linjq@artlib.cn

官方网站:www.artlib.cn

合作请加微信:qinruyi929


欢迎评论区留言 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~~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